丽莎会馆 加入收藏  -  设为首页
您的位置:婚纱摄影 > 热点事件 > 正文
圆周率的历史资料
圆周率的历史资料
提示:

圆周率的历史资料

  圆周率(Pi)是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,在日常生活中,通常都用3.14代表圆周率去进行近似计算。关于圆周率的 历史 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?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圆周率的历史资料,希望对大家有帮助。   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之发展历史   南北朝时代著名 数学 家祖冲之进一步得出精确到小数点后7位的π值(约5世纪下半叶),给出不足近似值3.1415926和过剩近似值3.1415927,还得到两个近似分数值,密率355/113和约率22/7。他的辉煌成就比欧洲至少早了1000年。其中的密率在西方直到1573才由德国人奥托得到,1625年发表于荷兰工程师安托尼斯的著作中,欧洲不知道是祖冲之先知道密率的,将密率错误的称之为安托尼斯率。   阿拉伯数学家卡西在15世纪初求得圆周率17位精确小数值,打破祖冲之保持近千年的纪录。   德国数学家柯伦于1596年将π值算到20位小数值,后投入毕生精力,于1610年算到小数后35位数,该数值被用他的名字称为鲁道夫数。   无穷乘积式、无穷连分数、无穷级数等各种π值表达式纷纷出现,π值计算精度也迅速增加。1706年英国数学家梅钦计算π值突破100位小数大关。1873 年另一位英国数学家尚可斯将π值计算到小数点后707位,可惜他的结果从528位起是错的。到1948年英国的弗格森和美国的伦奇共同发表了π的808位小数值,成为人工计算圆周率值的最高纪录。   相关教学   相关教学   电子 计算机 的出现使π值计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1949年美国马里兰州阿伯丁的军队弹道研究实验室首次用计算机(ENIAC)计算π值,一下子就算到2037位小数,突破了千位数。198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人员用克雷-2型和IBM-VF型巨型电子计算机计算出π值小数点后4.8亿位数,后又继续算到小数点后10.1亿位数,创下最新的纪录。2010年1月7日——法国一工程师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27000亿位。2010年8月30日——日本计算机奇才近藤茂利用家用计算机和云计算相结合,计算出圆周率到小数点后5万亿位。   2011年10月16日,日本长野县饭田市公司职员近藤茂利用家中 电脑 将圆周率计算到小数点后10万亿位,刷新了2010年8月由他自己创下的5万亿位吉尼斯世界纪录。今年56岁近藤茂使用的是自己组装的计算机,从去年10月起开始计算,花费约一年时间刷新了纪录。   圆周率的历史资料之各国发展   在历史上,有不少数学家都对圆周率作出过研究,当中著名的有阿基米德(Archimedes ofSyracuse)、托勒密(Claudius Ptolemy)、张衡、祖冲之等。他们在自己的国家用各自的方法,辛辛苦苦地去计算圆周率的值。下面,就是世上各个地方对圆周率的研究成果。   折叠亚洲   中国,最初在《周髀算经》中就有“径一周三”的记载,取π值为3。   魏晋时,刘徽曾用使正多边形的边数逐渐增加去逼近圆周的方法(即“割圆术”),求得π的近似值3.1416。   汉朝时,张衡得出π的平方除以16等于5/8,即π等于10的开方(约为3.162)。虽然这个值不太准确,但它简单易理解,所以也在亚洲风行了一阵。 王蕃(229-267)发现了另一个圆周率值,这就是3.156,但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求出来的。   公元5世纪,祖冲之和他的儿子以正24576边形,求出圆周率约为355/113,和真正的值相比,误差小于八亿分之一。这个纪录在一千年后才给打破。   印度,约在公元530年,数学大师阿耶波多利用384边形的周长,算出圆周率约为√9.8684。   婆罗门笈多采用另一套方法,推论出圆周率等于10的算术平方根。   折叠欧洲   斐波那契算出圆周率约为3.1418。   韦达用阿基米德的方法,算出3.1415926535<π<3.1415926537   他还是第一个以无限乘积叙述圆周率的人。   (阿基米德,前287-212,古希腊数学家,从单位圆出发,先用内接六边形求出圆周率的下界是3,再用外接六边形结合勾股定理求出圆周率的上限为4,接着对内接和外界正多边形的边数加倍,分别变成了12边型,直到内接和外接96边型为止。最后他求出上界和下界分别为22╱7和223╱71,并取他们的平均值3.141851为近似值,用到了迭代算法和两数逼近的概念,称得算是计算的鼻祖。   鲁道夫万科伦以边数多过32000000000的多边形算出有35个小数位的圆周率。   华理斯在1655年求出一道公式π/2=2×2×4×4×6×6×8×8...../3×3×5×5×7×7×9×9......   欧拉发现的e的iπ次方加1等于0,成为证明π是超越数的重要依据。   之后,不断有人给出反正切公式或无穷级数来计算π,在这里就不多说了。

圆周率有什么发展史?
提示:

圆周率有什么发展史?

圆周率π的发展史
几千年以来,无数著名的数学家对圆周率π的研究倾注了毕生的心血,正如一位英国数学家所说:“这个奇妙的3.14159溜进了每一扇门,冲进了每一扇窗,钻进了每一个烟囱。”对π的整个研究,可以分为四个阶段:
第一阶段:π值早期研究阶段。
代表人物为古希腊的数学家阿基米德、中国大数学家刘徽、祖冲之。阿基米德是世界上最早进行圆周率计算的。所以圆周率就用希腊文“圆周”一词的第一个字母“π”表示。在我国使用的第一个圆周率是3,这个误差极大的值一直沿用到汉朝。汉朝数学家刘徽将圆周率进一步精确到3.1416。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算至π的值在3.1415926与3.1415927之间,首创用
和作为π的近似值,与π的误差小于0.000001。
第二阶段:采用“割圆术”求π值阶段。
1427年,阿拉伯数学家阿尔·卡西把π值算到小数点后面16位。
1573年,德国的鄂图得到了与祖冲之计算相似的值,时间相距一千多年,所以世界上把圆周率称为“祖率”。
1596年,德国数学家卢道夫尽其一生心血将π值求至35位小数。
1630年,德国数学家伯根创造了利用割圆术求π值的最高记录——39位小数。
第三阶段:采用解析法求π值阶段。
1699年,英国数学家夏普求至71位小数。
1706年,英国数学家梅钦求至100位小数。
1844年,德国数学家达泽求至200位小数。
1947年,美国数学家佛格森求至710位小数。
1949年,美国数学家伦奇与史密斯合作求至1120位,创造利用“解析法”
求π值的最高记录。
第四阶段:采用计算机求π值阶段。
1949年,美国麦雷米德是世界上第一个采用电子管计算机求圆周率的人,他将π的值求至2037位小数。
1961年,美国数学家伦奇利用电子计算机将其求至100265位小数,这时计算机只须8小时43分就把π的值算到小数10万位了。
1973年,法国数学家纪劳德计算到100万位小数,若把这长得惊人内的数印出来将是一本300余页的书。
1987年,日本数学家金田安政(也译金田康正)求至134,217,728位小数。
1990年已突破10亿位小数大关。若把其印成书将达三、四百万页。
读到此处,你一定会问:为什么这些数学家要无休止地计算π的值呢?
在古代,π值的获得是衡量数学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,其数值、性质、公式
是数学史上最悠久、最奇特、最富有思想、也是最能体现数学进步的主题之一。比如在1674年,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,首次给出一个表达式:
=1-+-+-……
规律井然有序,清清楚楚,“+”、“-”交替,分母全是连续的奇数……
英国数学家瓦里斯给出的π的表达式更令人满意,即:
=

现在,世界已进入电脑时代。电脑的性能如何,所编码的程度优劣,可以用
π值来检验,每一次π值数位的增加,标志着电脑性能的一次大提高。因此,数学家们仍然不懈地,甚至献出毕生的精力在计算着,。虽已计算至小数1011196691位,进入《吉尼斯世界记录大全》,但仍未停止。